項目背景
從歷史上看,廢水被看成是一種有害的東西,需要以最廉價的、盡可能不影響環境的方式處置。這意味著,可以采用現場處置系統,如茅廁產生的廢水,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。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,人們已經認識到這些方法會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。這使得人們開發出多種多樣的處理技術,如當今的城市廢水處理系統。如果我們往前看,為了經濟利益,為了可持續發展,我們必須將廢水看作是一種原料。清潔的水變得越來越稀少,因此應該對廢水進行處理并回用。廢水中豐富的營養物,如氮和磷,在某些處理過程中被回收并用于種植農作物。為了實現可持續的未來,我們必須越來越多地使用這種方法,致力于提高廢水中的能量利用率。
危險氣體
污水處理設施會產生許多有毒有害氣體,比如甲烷(可燃氣體)、硫化氫、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。這些氣體有多種來源,比如污水池、泵站、曝氣池、污泥消化池、除臭車間和處理車間。如曝氣和污泥消化,通常是沼氣產生的高危區,這些從污泥中產生的沼氣含有甲烷、硫化氫和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質。甲烷除了極易爆炸以外,還能導致氧氣濃度降低,從而增加窒息的風險。在另一方面,硫化氫在低濃度下(0.0047ppm)有特殊的氣味,極易辨別;但當濃度超過150ppm時,人的嗅覺神經就會因被損壞而聞不到它的氣味,從而掩蓋其真實的存在,即使硫化氫達到了致死濃度800pm,工人也聞不到其氣味,產生致命危險。由于沼氣極易燃燒,污泥消化過程中產生的沼氣可用于發電,因此,如果從消化池中滲漏出來,將會非常危險,很有可能導致爆炸。